最近,文化与旅游部公示了拟确定为5A景区的12家旅游景区,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赫然在列。
自年该景区开放以来,历经44年漫长等待,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终于实现成为5A景区的心愿。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为何能晋级5A?
因为在这里,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博大精深的三峡文化、三国文化与诗城文化熠熠生辉。
这里是刘玄德归去之所,也是李太白出发之处。
这里有不朽的壮观夔门,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大美瞿塘峡。
向往它,属于一种烙印进我们基因的文化自发。
景区logo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位于奉节县城东15千米,扼瞿塘峡口。
进入景区大门后,拾阶而下,迎接游人的是一座风雨廊桥。
风雨廊桥桥头左右列有古诗两首,其一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其一为刘禹锡的《竹枝词》。
这两首诗流传度实在太广,而一想到脚下这片土地就是它们诞生的地方,你会瞬间觉得有些玄妙。
那架并无什么出彩之处的廊桥,下意识地被你理解为跨越岁月风云的桥梁。跨过它,就意味着进入了从前的时光。
桥体两侧的红旗迎风招展,其声铿锵。
诸葛亮过桥即到忠义广场,中央立一尊诸葛亮的雕像。其后的白墙之上,刻着《出师表》。
在这里,可以尽情地想,《三国演义》里《临江仙》的缥缈缠绕人脑,或许,也可以捕捉到当年火烧连营的凄凉。“扶不起来”的阿斗终归是托付给了诸葛亮,张翼德的头颅,也送还到云阳。可惜,走麦城的关公最终走进了庙,火燎了胡须的蜀国之王,还是在这里气急而亡。
只有江渚上的白发渔樵,看惯了秋月春风,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白帝庙刀光剑影的三国故事已然远去,漫步到白帝庙凭吊古迹。
这座做了千年军事要塞的城池,古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筑。
城中高处的白帝庙与城池几乎同时建成,供奉着白帝。观其形制,红墙黄门,极其醒目。
离开白帝庙,返回忠义广场,可以绕到白墙之后,读读《后出师表》。再来到忠义码头,坐渡船去往瞿塘峡口。
下船后爬一坡陡峭的石梯,便转入沿江的山路。享誉天下的夔门在行走中会一直在视野中傲立。
夔门“夔门天下雄”!
江风烈烈中,每一步的接近都让人有豪迈的冲动。却又很细腻地比较诗人驾临这里时文风的不同。比如,李白是喜悦,杜甫是稳重。
路边的坡地里见缝插针地塑些不伦不类的猢狲,诙谐粗糙地淡化着游人对往事的追究。
路就一条,走得再慢也到了尽头。
尽头就是赤甲楼。正对着瞿塘峡口。从峡谷穿出的风像脱缰野马,狂烈得让人意识到控制不住。有周围崖壁上剥落的石屑偶尔打上人脸,生疼。
赶紧躲入赤甲楼,楼内有如刀之笔写下的书法字帖裱于墙上。观之若睹公孙大娘起舞。
古炮台沿楼梯下到最底层,欲操炮锁江的雄心却被猴子挡住。
没法出门走上炮台。大小几十只猕猴堵着门口。一个管理员拿根木棍守在门前,不断鼓励游人买包水果与猴子搞一些互动。
猴子进不了楼,楼里的人也出不去。
大家看着那两尊威武的铁将军只能干着急,实在没办法合影。
复上到赤甲楼的顶层,这里有个平台,正对着瞿塘峡口,站过去领受烈烈江风,也可以把最美的风景收进眼中。
百舸争流轮船航行在峡谷中,顺流而下的去实践“千里江陵一日还”,逆流而上的来证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亦是行人”,那就行行复行行,原路向回走。
风依然苍劲有力,云仍旧激情翻涌。还有那条万古不休的浩荡江流,一直在我们身边不舍昼夜地流。
那些青山白崖,那些曾经读过的书,在这里神奇地纠葛,将历史与现实拼凑为感性世界的广阔。
我承认自己渺小,但不会放弃对伟大的探索;我也承认时间的无情,但更明白什么叫“曾经来过”。
曾经来过就像成为化石的夔门古象。它站在峡江博物馆的大厅里,沉默而威武,把距离今天超过万年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述,让我们对所有的过往在特定的阶段有历历在目的体验。
或许,曾经,那个时候,我们都在。要么寻找食物,要么寻找爱人;有了闲暇,就写首诗歌,粉饰某些身体或者心灵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