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位于奉节县公平镇万民村12组,始建年代不详。北纬31°6′13″,东经°14′56″,海拔米。
寺院遗址在钟堡岗山腰,座南向北,依山而建。其址前拱鼓锣坪,东连陈家塝,西接刘家坡。四界草木茂荣,呈翠于四畔,环清挹秀,形胜罕俪,诚天壤胜概。
寺宇旧为古夔四大名寺之一,鼎盛时期僧众上百,殿宇巍峩,游人香客如织。夔州府教授朱有绂记云:“寺在凤凰山,距城东北二十里,与昙花寺两山相对,中隔一溪,基址广拓,庭庑剥落。前殿宽而浅,供关圣像。大殿颇崇焕,奉释迦牟尼像,旁列马汉,亦尚威严。余寮房廊室未均整修,亦不识始创何时,悬铁钟一口,款识成化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造。山门外有大池一泓,逼近前殿……成化巳亥,士民请云谷主修隆兴寺,殿廊俱备,开恳水田八十余亩,永充常住。”
隆兴寺残存璧画相传古刹创始久远,昔有高僧自楚抵蜀迄此,爱其山水之胜,卓锡于斯,斩伐林木,构堂开向,祖鸣净土,继衍宗派。
迨至清咸丰年间,殿宇久为风霜雨露所坠,四壁颓败,圣像蒙尘。
时有里境首士何氏,见殿前礼佛台、瑶墀之所不振,荒秽甃砌,佣行直道。顾瞻之余,形诸感慨,遂广募众缘,重修梵宇。
于是召集匠师,鸠工取材,构柏为阁,甃石为台,前有墀周,匝有翼檐,规度颇裕。
又增置田亩,以衣食沙弥,世保焚献无忧。至是,庙貌矞皇,轩楹整肃,焕然大备,为一方之具瞻。
陈邦器书“念佛”清同治六年(),邑境众善再捐资囊,遴选名工,鼎新修理佛爷、关圣、皇经楼诸殿,不一岁而大功攸就。加以所铸钟磬、云板,环列左右,而是寺之规模焕然改观,僧众愈广,气势愈昌。
民国初期,寺宇香火依然鼎盛,殿堂宏敞,计有天井八个,殿堂寮廊近80间。设有佛爷殿、关圣殿、皇经楼、禅堂,诸佛繁多,不可胜数。寺有地租三百余石,部分为明代黄清罗、黄清纲带业出家。
民国29年冬(),刘白窝组织大刀会,该寺深受其害。政府明令始而将寺产全部充公,继而发还,因寺内纠纷愈多,庙务日驰,寺产从未清理。
民国32年(),张县长令佛教会接受并从速选定住持。年,慧泉法师出任该寺住持,经一年努力,财产清理完竣,外债亦已偿清。后因劣绅觊觎寺产,慧泉辞职他去,由慧明代理住持。
初,绅士20人及寺僧4人要求竞选住持,清算账目,但遭到慧明反对而诉讼到县。同年慧明谓僧常国侵占寺产而讼之省,省主席邓锡候训令奉节县政府制止。
年,寺宇被毁,僧众四散,殿宇被改建为学校或被村民借居。现遗址随处可见断碑残件等旧物。年,有发心信善捐资重修寺宇,依佛制重塑圣像,道坚大和尚亦亲自题写额匾,悬挂于大雄宝殿之上,古刹始放重光。
隆兴寺碑碣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