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7日上午,重庆永川,国家语委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邢向东教授宣布,重庆汉语方言调查二期工程项目通过验收。这意味着,我负责的奉节汉语方言调查工作全部结束。回想过去这一年的点点滴滴,我既为参与了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而感到荣幸,又对工作了近一个月的奉节县的山山水水无比眷念,更加感谢风雨路上遇到的那么多好心的语保人。
年,重庆市率先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汉语方言调查项目,我因为赶着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参与进来。次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我终于获准投身到心心念念的语保工程中。经过前期的培训、预调研,当年暑假,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扛着摄录装备赶赴奉节。
奉节,古称夔州,位于重庆市东部,属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在历史上,这个地儿处在三峡之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发生著名的刘备托孤事件,我国历代不少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等都曾先后至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所以刚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的千载诗人地,找出符合条件的方言发音人应该不是难事。然而刚到奉节就打听到,因为三峡工程蓄水,奉节老县城已经被淹没了,老县城数万居民整体搬迁至10多公里外的现址。
幸好,事先联系好的奉节县语委办杨晓莉老师以及我的学生李春燕给我解决了大麻烦。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奉节人,所以对三峡移民的掌故颇为熟悉。我们一起走访了奉节县多个政府部门之后,终于精确划定了一个老县城整体搬迁过来的社区——奉节县夔门街道——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因为这里的居民搬迁前后没有多大变化。
于是,在重庆的七月,炎炎夏日,我们开始了方言发音人的寻觅之旅。可是,当我们扛着摄像机和录音设备,走在夔门街道上,一个问题迎面而来,那就是面对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怎样才能找到符合条件的发音人呢?还是杨晓莉老师非常有基层工作经验,在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茫然无措之际,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夔门街道负责户口的同志,大家一起对社区内符合年龄条件的老人、年轻人进行摸牌,重点选出几户人家之后,她陪同到每一户人家走访。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办法比大街上随机调查效率高很多,所以很快我们就确定了魏盛喜、马玉琼、魏宇、向頔、张依文等方言发音人。接下来的工作就显得比较轻松愉快了,在杨老师的协调下,我们顺利找到奉节县电视台录播室作为摄录场地,一连十几天辛勤的工作使得原始的数据资料全部收集完成。这些都为后期数据处理以及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晓莉老师陪同我们调研社区
热心的奉节市民自发前来“面试”
在发音人魏伯家里
时光荏苒,项目结束已经三年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时不时地闪现着奉节的山山水水以及方言调研时遇到的好心人们。在这里,我想要对久违了的他们说声感谢。
方言发音人所处街道正好在著名景点白帝城周围。因而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幸饱览白帝城和夔门风光。每一个日出清晨,每一个日落黄昏,白帝城和夔门都静静地矗立着,浩浩长江在一旁缓缓流过。每每在方言调研工作遇到难题而感到烦躁的时候,我和我团队成员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看着这恬淡、自然的风景,内心瞬间就宁静下来,重新投入到方言调研中去。感谢奉节的山山水水,一直赐予我们力量前行在语保的路上。
白帝城和夔门隐约可见
奉节方言调研项目顺利完成,更要感谢风雨路上遇到的那么多好心的语保人。我首先想要感谢的是,被我拉进课题组而且高品质地完成摄影摄像工作的雷璐荣老师,正是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得本课题音视频产品质量近乎完美。我最想特别感谢的是奉节县语委办的杨晓莉老师,炎炎夏日,她不辞辛劳,领我们调研社区,陪我们协调场地,当我们的工作山穷水尽之时,她总是有办法让我们走进柳暗花明。我的学生李春燕,奉节中学老师,调研之中,鞍前马后,为我们解决“后勤”方面诸多困难。奉节县语委办的领导也特别热心、好客,工作之余,还让我们领略了当地特色美食盬子鸡的味道;奉节县电视台的领导慷慨地把摄录场地提供给我们使用,电视台的主播以及办公室的编导们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让人感动;我的学生王鹏伟、沈妍菲、叶梦瑶放弃假日的安逸生活,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剪辑视频到深夜,感谢他们。最后,我更要感谢我的方言发音人魏伯伯、魏宇、向頔、马嬢嬢、张依文老师等。他们热忱于语保事业,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却对工作的待遇只字不提;尤其是魏伯伯,老人家本可逍遥自在地颐养天年,却毫不犹豫地加盟奉节方言调研,一连十多天,任凭我们“摆布”,他如洪钟般的声音,不知疲倦的面容,让我们的摄录工作得以顺利完成。顺便要说的是,写作本文的时候,我遗憾地得知,我们的口头文化发音人张依文老师因病痛折磨离我们而去了。张老师是奉节县实验中学的体育老师,作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田径一级裁判,但他却酷爱本土文化,曾荣获重庆市文化先进个人,担任奉节县演艺协会主席,主持的电视栏目为奉节县千家万户带来欢笑。在口头文化调研时,他幽默爽朗的笑声,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我感觉方言文化其实在基层一直都有生命力。奉节方言调研结束后的两三年里,他饱受病痛折磨,却一直微笑面对,因为他认为文化的生命力永远比自己肉体的生命力长久。虽然我现在说的话,张老师听不到,但还是真诚感谢他并衷心地祝愿他天堂里没有病痛。
发音人和工作人员合影
工作中的我们
发音人合影
工作中的我们
关于奉节“语保”的往事早已在平凡的日子里渐行渐远,但是我记忆的匣子里却永远记得这没有故事唯有感谢的一段时光。
作者/来源:巴渝方言与文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