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叶嘉莹曾经说,作为唐代诗人他的一生就是
TUhjnbcbe - 2025/4/12 0:36:00
甲氧普林 https://m.39.net/disease/a_9356674.html

提到唐代,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辉煌灿烂的唐诗,想到诗坛双子星李杜。如果说诗仙李白的一生是洒脱的,是追求自由与充满幻想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概括杜甫的一生呢?有人说杜甫一生是悲情的,有人说是豪壮的,还有人认为杜甫就像现在的愤青,只会发牢骚。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杜甫一生虽未能像他自己期望的那样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但是他在漂泊中,始终坚守理想,不愧于诗圣之称。

1、飘零不居的一生

有人将杜甫的一生足迹图做了出来,真是应了他自己当年那句行万里路,但是这不同于李白或者他后来的苏轼,因为老杜的这些足迹,除去青壮年时的游学之外,都是不得已的,或者为了去得见天子,实现政治理想;或者为了躲避战乱;或者是为了填饱肚子,保全家人。而且中间有过很长时间,他是只身一人在外漂泊的,生活的很是凄苦,最主要的是他的心灵无处寄托,他爱他的天子。爱他的人民,但是他却无力扭转唐王朝的衰落局面。

我们可以借用杜甫晚年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来看。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而作,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了,登高而望,在苍凉的秋色中愈发地感受到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苦痛。罗大经曾评一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尤其是前半句点出了作者这一生是飘零不居的,是久旅他乡为客的。从困守长安十年开始,杜甫早年的游历可以说已经变为飘零了:回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后为避难将家人安顿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去灵武投奔唐肃宗,不料被叛军抓到长安,再次逃离长安,到达凤翔(今陕西宝鸡)任了个左拾遗,很快被贬华州(今华县),之后杜甫又回河南探过亲,又去甘肃秦州待过,后来又举家迁到甘肃同谷县,最后几经辗转来到四川,又历经成都,奉节县,最后到了夔州。三年后欲乘舟回长安,却在舟上长逝。而那时候的交通条件有多么恶劣啊,长年的漂泊,使得杜甫百年多病。

2、由上而下的一生

这里我们说的由上而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活条件上越来越窘迫。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目光由上而下的,逐渐深入到更底层的民众中。杜甫的祖父和父亲、叔父都任过一些官职,其母亲家族也算是皇室的亲戚,所以杜甫在三十多岁前的生活还是一个标准官二代,不用为着温饱担忧。但是在他进士落第后不久他父亲也去世了,杜甫的生活就越来越困窘,为了生存他为一些富贵人家当过宾客,最终也得到过天子的垂青,虽曾官至左拾遗,然而他的性格与正直不为权贵容,加之安史之乱,终究是仕途不顺,他的生活也是一路下坡,甚至到幼子饿已卒、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境地。而这种生活上的由优到窘,也使得杜甫终于成为杜甫,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正是在生活的洗礼中,他一步步走向社会,走向普通民众,眼光也从抨击上层更加入了同情百姓,关心天下。《三吏》《三别》便是最好的说明。

3、坚守理想的一生

每一个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正直的古代文人,恐怕都有一种理想,希望画图麒麟阁之后功成身退,而我们这位诗圣的理想是什么呢?据他的《壮游》记诗,他七岁作诗便开口咏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鸟,象征着天下太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也就是他后来说的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理想和古代大多数士子有相同的一面,他也希望能够得到明主赏识,做一位贤臣,但是他更上一个层次,不是为着个人的功名,而是想要真正的使天下太平,使百姓安乐。他可以达则兼济天下,但是穷史却未独自脱身,而是忧黎元。在他漂泊不居与仕途不顺的悲苦中,始终坚守着这份理想,在自己家里遭受苦难时想的不仅是自我的痛苦和家人的艰辛,更是天下人的安危与幸福。他回家看到自己家人过得很狼狈,甚至儿子都饿死了,他在巨大悲痛中,还能想到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想到是自己为官且过得如此凄惨,那贫苦百姓的生活该如何活下去啊;他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之后,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受寒,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

另一方面,杜甫也在坚持自己的诗歌理想,用诗写史,叙事达情。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作诗,晚节渐于诗律细,不仅写出优秀的诗史作品,更将律诗推向更加浑融的境界。

所以说杜甫的一生是坚守理想的一生,不论是顺是逆,他始终用最博大的爱在关怀着社稷,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嘉莹曾经说,作为唐代诗人他的一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