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走出贫困户与企业共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index.html

来源:凤凰网房产

“到扶贫车间,学一技之长,长脱贫志气,助全家脱贫”。

在奉节县平安乡金科·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雪白的墙壁上十分醒目地写着这样一句话。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在金科的大力帮扶下,依靠发展豆腐柴产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平安乡已经变成事实。

豆腐柴是一种野生植物,用它的叶子做成的树叶凉粉,是一道当地传统风味小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年8月,金科与奉节县达成了精准扶贫协议,选择当地已经有一定规模、有深度关联、有发展渊源、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效应的豆腐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向平安乡豆腐柴企业注资万人民币,打造金科·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土地入股分红+金融扶贫+劳务收入+保底回收农户鲜叶”模式,带动群众加入豆腐柴产业链,实现共同致富。

金科·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设置有就业扶贫车间1个,占地平方米,含加工房及原材料产品仓储库房,主要从事豆腐柴系列产品加工,53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人,低保户7人,残疾人8人。采取计件计酬,工人一个月可获得约元收入,年均收入约元/人。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金科·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为平安乡开辟了一条贫困户与企业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普通农民成长为生产厂长

金科·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给平安乡带来的改变,村民刘长学最有感触。因为他是乡里最早参与豆腐柴产业的村民之一。

“我在这干了将近十年了,走不了,也离不开。”刘长学说。

刘长学是平安乡双店村1社村民,家里就他和妻子两个劳动力,但要负担3个小孩、两个老人,以前仅靠种玉米、洋芋和烟叶,一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完全无法支撑一家七口的生活开销,他家成了建卡贫困户。

刘长学也去城里打过工,可是没有技术,打工哪有那么简单?挣不到多少钱不说,家里也照顾不上,这让他十分苦恼。

年,同乡人杨兴才回乡创办豆腐柴企业,尝试开发豆腐柴产品,刘长学就成为第一批员工。

刘长学勤劳好学,从最初的学育苗、学种植、学采摘,到后来学习操作机器、加工产品……刘长学一点一滴学习积累,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虽然很累,但是日子有奔头,再苦再累都没得关系。”刘长学说,最开始几年,他和杨兴才不断进行产品研发、改进生产工艺、定制设备,一路摸索,生产规模一直没能上去,收入也并不高,但他总是满怀希望。

但是,年的时候,刘长学的希望差点破灭了。那时,他们已经突破了豆腐柴生产技术上关键性难题,研制出了领先行业的新型冻干粉等产品,却遭遇了资金难题,买不起新设备,眼看企业就要关门了。

许多工人都离开了,但刘长学走不了,他舍不得离开。正当他日渐焦灼的时候,陈波经理带来了好消息,金科将向他们注资一千万!共同发展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

企业活了,刘长学觉得自己也活过来了。他更加努力工作和学习,从田间种植到车间生产,再到流水线管理、基地管理,每一个环节他都能熟练掌握,每一个岗位他都能顶上,如今他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就业扶贫车间的厂长。

“现在我们两口子都在厂里上班,工资、奖金,加上种豆腐柴卖鲜叶的收入,一年能有20万!”刘长学笑着说,家里新修了多平方米的房子,跟以前相比,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

60岁大姐在家门口就业

“我今年62岁了。”在金科·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身穿工作服的杨中兰,大方地透露了她的年龄:大家都说我现在身体好、精神旺,不像60多岁的人。其实以前我不是这样的。

杨中兰家里以前也是困难户,一年收入一万多元,虽然她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但家里有两个小孩,她也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年龄较大,杨中兰在城里并不好找工作,只能干些零活,为了节约路费,她几年都舍不得回家一趟。

前年,杨中兰回到平安乡,看到隔壁邻居背着一背篓豆腐柴树叶子,觉得很奇怪:咦,这个野菜也能卖钱?一问才知道,村里建起了豆腐柴产业扶贫基地,大家都跟着种起了豆腐柴,鲜叶可卖2块钱一斤,收入可观,还可以去豆腐柴厂里打工。

杨中兰听到,心中一喜她赶紧去乡里、村里了解情况。很快,杨中兰就被作为重点帮扶的建卡贫困户,招进了厂里,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因为年纪大了,我在城里即使去做家*清洁,也很少有人愿意请我。”杨中兰提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还有点难过,“不过幸好我回来了。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家里宽裕多了。我们一家三口人的地里,现在也全部种上了豆腐柴,每年卖叶子的收入也不少。”杨中兰眼睛就笑眯了起来。

最让杨中兰感到安心的是,年,金科向豆腐柴企业注资了万,一起发展豆腐柴产业,“现在我们都觉得心里更有底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