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庆市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遍访千家万户共 [复制链接]

1#

遍访千家万户共赴小康之路

——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的报告

重庆市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

(年10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杨树海,是重庆市奉节县委书记,我汇报的题目是《遍访千家万户共赴小康之路》。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最担心、最揪心、最不托底的事情就是扶贫。1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瞿塘峡就在奉节,我们可谓是躺在人民币上的贫困县。

我到平安乡林口村蹲点调研,看到人留守在村、57个单身汉、42个重病慢病的艰难。作为县委书记,我深感愧疚和不安,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嘱托“任务不轻”四个字的分量。在全县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播放了调研视频,名干部大多红了眼圈,扪心自问,我们的*组织在哪里?各级干部在哪里?大家的责任又在哪里?

这些年我们对群众最欠的是什么?是见面;最缺的是什么?是信任。于是,我们推行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深入千家万户,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做群众贴心人。年4月,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点赞我们汇报的《以“四访”助力脱贫攻坚》,让我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第一,干部走访,访出干群好样子

农业税费改革后,干群见面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淡、关系越来越远,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我们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定期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伸手开管子、进门开柜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迅速形成“干部共赴一线、机关只留一人”攻坚氛围。

脱贫攻坚不能干部干、群众看,做了事情还遭怨。为了让群众认同,全县干部回村回访,讲*策、讲变化,解怨气、解难题,和群众一道算*策支持账、收入对比账、生活变化账,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用干部行动,让群众主动。

民心是最大的*治。我们发扬“留血流泪不留憾、任劳任怨不认输”的奋斗精神,用干部的无处不在换来群众奋进自在。双店村74岁的“犟老头”杨正堂,以前总和村里“唱反调”,干部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前段时间国家普查,问他满不满意,他说我就不回答了,我用一首歌来表达一下心情,于是他唱了一首《社会主义好》。这几年,奉节*委的凝聚力、*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群众的满意度全面提升,信访问题创下十年最低,群众满意度终结十年垫底逐年攀升,跃居全市前列。

第二,教师家访,访出寒门好孩子

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穷更无奈,教育上的落后比发展上的落后更揪心。一度时期,全县因学致贫占比高达35%。山区农村,最怕的是一代穷、二代困、三代四代接着混。我在山里长大,也曾做过教师,深知贫困学生的艰辛。我们创新教师家访,开展送育上门、送爱上门、送教上门,讲学生表现,讲资助*策,讲家庭教育,绝不让一个贫困学生辍学失学。

在教师家访的路上,张涌涛是一个将生命奉献给教育的乡村校长。年,他已是肝硬化晚期,生命的最后十多天,他还惦记着学生,放不下扶贫,医院,驱车5个小时回到学校,忍痛上完最后一课,依依不舍地离开校园,辗转到他帮扶的贫困户苟文权家,嘱咐他千万别人孙女辍学。最后一站,他又来到结对智障儿童冉月家里,当小冉月把写着自己名字的纸片当作礼物送给他时,张涌涛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医院,张涌涛在手机上艰难地向组织发出一条“辞职”短信:“对不起,扶贫工作没有做到有始有终,身体不允许了。”几天后,张涌涛带着遗憾永远地告别了他最牵挂的学生和贫困群众。至今,一提到张涌涛,苟文权夫妇还止不住地抽泣;至今,小冉月还不知道她最喜爱的张校长为什么再也没来家访了。

乡村教师,角色或许小,但情怀比天高。这几年,全县教师把学生的未来视作自己的使命,大家奋斗在一线、奔波在前线、转战于火线,全县教育满意度从全市倒数第一到最近三年全市第一。

第三,医生巡访,访出病患好身子

为了从根子上阻断因病致贫,我们统筹全县资源实施医生巡访、村医送诊、乡医问诊、集中义诊、专家会诊,大家风里来雨里去,为的就是让贫困群众小病少跑路、大病少花钱。巡访发现,一些家庭往往因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贫上加贫。我们创新集中供养模式,统筹*策,统一服务,让贫困家庭失能有尊严、有能可挣钱,数千群众因此脱离苦海。住进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的余国蓉,吃住有专人照料,起居有标准护理、生活有病友陪伴,家人“松了绑”,腾出手来打理果园,账还清了,家里也脱贫了。

绝境逢生靠*府,脱贫不忘报*恩。余国蓉说:“*和*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个病人也没有什么,将来去世后要把器官全部捐出来回报社会。”这几年,贫困患者和医生的关系实现了从生人到熟人、变亲人、成恩人的巨大转变。

第四,农技随访,访出百姓好日子

奉节曾是全国产煤百强县。30年来,可说是山挖塌了,水挖断了,树挖死了,人挖残了。许多人只能守着一亩薄田,七分种,三分收,看天吃饭度春秋。

脱贫攻坚,当期靠*策,长远靠产业。年,我们下定决心关“煤矿”、开“绿矿”,走上美丽经济转型路。我们实行专家团包片、技术队包村、经纪人包销,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点对点销,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放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