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意地栖居站在乡村民宿的十字路口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里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的《渭川田家》描绘出了一幅中国传统的耕读画卷。“近乡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于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回归乡村”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放松,更多的是乡村情怀与乡愁情结的回归。

7月28日,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战旗村召开,大会发布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共同遴选推出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这意味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向高质量模式推进。今天海蓝小智握一缕炊烟,借*策东风,带大家回望乡愁,从“乡村民宿”角度探究乡村旅游。

从生存到生活,从乡村旅游到乡村旅居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及文化教育价值。

随着全域旅游地推进,我国未来的乡村旅游要承担起乡村物质和精神空间存续的重任,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和诗一般生活的空间,这就意味着乡村旅游要脱离以往“景区化”的发展模式,并蜕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来到乡村不仅仅是观赏田园,浅尝粗粮,而是真正地亲近大自然,医治城市文明留下的疲惫与创伤。

我们经历了从旅行到旅游的大众化普及,但对于乡村旅游,需要一些从旅游到旅居的小众化回归,只不过,这种回归是高端的、闲适的和更加个性化的,有时甚至是特殊定制的,这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基于此,乡村旅居不是创造一个“报团就走,吃饱即回”的景区,而是营造一个“民心相印,情感共融”的社区。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乡村民宿的风口前自信进场。

民宿游≠农家乐,走出乡村民宿的几大误区

第一,个性化是乡村民宿的灵*与核心竞争力。但事实上,不少乡村民宿活动项目单一,停留在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的层面,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特征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故事分享”不多,出现“同质化严重、故事性缺失、人情味流失、地方性消失和乡村性遗失”等突出问题。乡村民宿的同质化竞争,容易引发价格战、纯粹规模扩张及服务质量下降,不利于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乡村民宿就丧失了生命力。不少乡村民宿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单纯突出民宿的住宿、餐饮、观光、休闲等功能;有的甚至将原居民迁移,仅仅把老房子盘下来发展乡村民宿,缺乏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的甚至排斥村集体、村民参与民宿发展,民宿业主与当地农民、村集体之间尚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第三,人情味永远是乡村民宿的灵*,是关键的关键,是根本的根本,是其本质所在。在《寻找台湾的民宿精神》一文中,作者用8个关键词、8句话来概括台湾的民宿精神:朋友——民宿让你找到更多朋友;家——民宿承载着幸福家庭的不同版本;快乐——民宿是成全主宾获得快乐;故事——民宿是过往记忆的载体;责任——民宿承担社会积极角色;共荣——民宿应该是让大家都好起来;美好——民宿传播的是人和物的美好。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乡村民宿理解为:没有乡土气的民宿,设计再好,也只是一个建筑物而已。

偶遇桃花源,乡村民宿的发展需要人文意识觉醒

小智在重庆奉节县出差考察的路途中,路过了一处名为卡麂坪的自然保护村,它距离天坑地缝景区差不多有六公里,这个村是在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形成的,有唐、粟、雷、廖、付五个姓氏的人,从湖南移民来此犁田打坝、繁衍生息,持续至今。整个村子是散落式的,结合耕地情况依山而建,组团式聚集而居,聚落与田园、山林交错相溶,关系特别自然。建筑是典型的夯土木传统民居,有一字形独幢式的、一横一顺式的,还有三合院式的,村落的整体风格极具人文气息。

在这座海拔米的村落内,建筑着几家饱含风土人情的民宿。我们走入其中一家名为“卡麂坪古民居”的民宿,老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民宿建筑虽土,但这样的传统建筑冬暖夏凉,特别保温,这意味着节能,所用材料都是当地的土,非常环保。且房屋维护简单,寿命也长,同时也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体现了其民俗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

游客可以纯正的乡村生活,砍柴生火,采摘特色折耳根、野鸡蛋,进行野炊、篝火晚会;主楼的墙上还有“村委会公告”,黑板上是当天的伙食;边上所有的景观小品,都取自当地,是当地镇上杂货店里能买得到的;民宿主人十分在意客人的居住质量,现阶段只建有不到十间客房;聘用当地村民作为服务人员,与游客同吃同住同玩,介绍当地的非遗文化,将“乡土气”留存。

在参观完这个如桃花源般的村落后,海蓝团队一行人的心情十分愉悦,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如“向往的生活”一般惬意,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对古生活还原的真实自然,我们更被朴素且热情的老板和民宿内工作人员的真诚所打动,他们对待这几栋老房子仿佛怀抱着自己的根,带领游客参观时就像在介绍自己稀疏平常的一天。正如上文提及到的,乡村民宿应是乡村记忆的载体,是乡土中国的人情聚集地,令人欣慰的是,城里人对乡村精神生活的价值观正在转变,随着如这所民宿老板一样的城里人的回归,也在带动乡村人文意识的觉醒。

乡村旅游不是追求游客的多少,而是留住他乡人的心;乡村民宿不是追求“形”的多少,而是唤醒他乡人的“愁”,留住了他乡人的乡愁也就留住了心,留住了心就留住了时间,外乡人有了快慰,本地人就有了收入,如此乡村民宿与旅游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站在乡村民宿乃至乡村旅游发展的十字路口,旅游人要用诗意且务实的思考方式,为旅人们打造诗意且真实的文旅生活,海蓝创展也期待与所有文旅人通过追寻下一个文旅风口,诗意前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