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31.html11月2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共奉节县委员会、奉节县人民*府、中国考古学会辽宋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奉节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的白帝城遗址保护利用专家研讨会在奉节县召开。
白帝城遗址保护利用专家研讨会现场
专家踏勘白帝城遗址年度考古发掘现场合影
会议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等市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相关部门有关同志50余人参会。会前专家踏勘了白帝城遗址年度考古发掘现场。
孙治刚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白帝城考古队队长孙治刚馆员汇报白帝城考古工作情况。孙治刚介绍了白帝城遗址23年来的考古概况、历年收获和初步研究成果,重点汇报了年度发掘的子阳城皇殿台和中间台两个高台遗址的发掘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与会专家就白帝城考古成果进行了论证,对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保护利用、申遗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真知灼见。
袁东山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研究员从年至年主持了白帝城遗址的相关考古工作,他指出本年度的考古发现,尤其是汉至六朝、唐宋时期各时段的遗存发现非常重要,对该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就遗址发掘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蔡东洲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蔡东洲教授介绍了该院开展的白帝城历史文献整理情况。他指出,白帝城规模宏大,在宋元(蒙)战争山城防御体系中的地位不仅限于“蜀中八柱”的历史地位,应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来看待,应站在一个更为广大的视野看待白帝城的重要价值。历史上,在白帝城区域内有记载的战争不下几十次,其中涉及到有关中国统一的战争有八次之多,这样的遗址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从空间上分析,白帝城在宋元(蒙)战争早期属于“蜀中八柱”,但晚期随着元*战略的改变,多次绕开钓鱼城、重庆城,从开、达直抵白帝城,这一战略转向使白帝城在漫长的宋元(蒙)战争中具有了“蔽吴根本”重任,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黎冬青
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所长黎冬青充分肯定了白帝城遗址历年考古工作,认为考古工作基本厘清了遗址的历史脉络、格局演变。从保护工作看,白帝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先要编制国保规划。规划必须以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为基础,厘清遗产构成,科学评估价值,把握遗址的变化过程。同时,白帝城遗址的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工作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局部修复、保护大棚、回填保护和地面标识等多种手段,可以使遗址的价值最大化展示出来。在下一步保护规划中,应该兼顾遗址保护利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
乔梁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乔梁研究员认为,从考古的角度来说,白帝城遗址的性质、建筑时序等问题解答明晰,各个时代的遗存明确,考古工作梳理清楚了遗址多时期发展的叠压过程。就申遗而言,白帝城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但申遗工作需要从更高层面统筹考虑。从大遗址保护看,应积极争取将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发挥遗址科研、教育、游憩功能,协调周边遗存、诗歌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设计。
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文博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辽宋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坚指出:第一,白帝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丰硕。经过23年十几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白帝城遗址年代序列完整、地层关系清楚,城墙、城门、瓮城等主要建筑遗迹的揭露较清晰,发现了汉至六朝时期的瓦当等遗物,充分显示了白帝城始筑年代历史久远,尤其是以宋元(蒙)战争相关的遗迹最为核心,抓住了整个遗址的重点。第二,遗址保护任务艰巨。应尽快启动遗址的保护工作,希望尽快邀请有关专家商讨,尽早制定重要遗迹的保护方案和实施办法。第三,建议主管部门明确该遗址的保护路线,谋划未来申遗、遗址公园建设路径,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统一宣传口径,做好长远打算,促进当地文化事业发展。
王宏
中山大学王宏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参与大白帝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和考古发掘工作,认为白帝城的考古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基础资料的积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该遗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地位,此次考古工作已经把该遗址东汉以来历代遗存的考古发掘纳入学术目标,这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该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支撑。
蒋晓春
安徽大学蒋晓春教授谈了三方面意见:第一,从山城防御体系看白帝城遗址的定位。从历史上看,白帝城的战略地位有所低估,与中国其它关隘关口最大的不同,在于白帝城控扼范围之大,几乎涵盖整个四川盆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与山城防御体系其它城址相比,白帝城周围山形水势最为独特、最为险要、最为复杂。从防御体系和时间延续性上看,白帝城比其它城址布局最为独特,延续时间从汉代一直到明清。此外,白帝城遗址的遗存类别繁多、数量巨大、内涵丰富,面积居于前列。第二,从考古的角度来看,白帝城遗址考古属于城址考古范畴,厘清历史沿革和平面格局是核心要义,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希望以后能够制定更加详细的发掘规划,为提供山地城池考古提供一个经典的范例。第三,从申遗的角度来看,首先要认真思考白帝城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好好提炼,分清轻重,以一个核心内涵统领其他内涵,体现战争与和平的意义,当然,在白帝城遗址申遗除考虑联合申遗之外,也可思考与三峡自然景观统筹纳入“双遗产”申报。
李飞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研究员认为白帝城遗址的考古历经多年,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非常具有说服力,值得祝贺。他指出,皇殿台内城的界定等相关问题仍可进一步深入探讨,遗址的保护考验地方*府的决心,当前应当开展局部归安、适当回填、重点展示。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蜀汉时期的白帝城名扬天下,应进一步加强该遗址三国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该遗址的申遗可逐步推进,待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加力,在此过程中,遗产价值体系提炼至为重要,要选好着力点,希望地方*府树立长远目标,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孙智彬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智彬研究员回顾了该院在年前在白帝城遗址的两次调查、试掘工作。他认为,考古发掘是遗址保护的基础,从上个世纪至今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不过该遗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资料丰富程度存在差异化,特别是宋以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白帝城遗址要加快展示利用,要结合文物本体实际情况,充分梳理,充分判断,明确保护利用重点、特色和关键节点,发挥优势,避免同类山城的同质化竞争,争取达到同质化的共赢。
邹后曦
重庆师范大学邹后曦教授指出,白帝城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一座城,该遗址经历了前期规划、前三峡考古发掘和后续三峡考古发掘的阶段,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尤其以近几年的发现为代表,在既定目标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编制的白帝城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涉及到本体保护、环境保护、生计研究、展示手段等诸多方面,理念科学先进,获得了中国考古学会首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遗产价值认知是不断升华的过程,放在整个山城防御体系来看,白帝城遗址是宋元(蒙)战争川陕战区最后的守备中心,遗址的历史价值重点体现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再系统化、再深化,慎重发掘。第二,从城市类型来讲,该遗址是叠加型城市、山地类型城市、以*事为主的城市,可以做更多的价值梳理。第三,社会价值是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过去做得不够,现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