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典型滑坡介绍三峡库区奉节新城三马山滑 [复制链接]

1#

1、三马山滑坡边界特征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钻孔柱状图和平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定了三马滑坡的边界。

三马山滑坡东侧以孙家沟为界,西侧以柏杨坪沟东侧米左右的聋子包沟为界,南抵长江,北侧至夔州大道的陡壁为界。滑坡前缘高程m,后缘高程m,南北长约~m,东西约~m,面积约0.56km。滑体厚约69~m不等,平均厚约m,滑坡总方量近×10m’。其边界具体情况特征如下/p>

1.1东侧边界

三马山滑坡东侧孙家沟为界,基岩地层以巴东组三段的泥灰岩地层和巴东组二段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地层为主;上层堆积体:主要是第四系人工堆积,主体是巴东组三段的碎块石土;滑带:在孙家沟西侧,加油站附近,基岩和堆积体间有一层黄色粘土夹碎屑岩,产状°15Z~30°,厚约1.1m。

在孙家沟西侧现场调查时,局部可明显看到巴东组三段碎块石(白色)与巴东组二段(紫红色)基岩的分界,界面可见滑动擦痕和镜面.

1.2西侧边界

西侧边界前部以柏杨坪沟东侧米左右的聋子包沟为界,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柏杨坪沟及其附近的岩体属T,b3紫红色泥岩为主,产状基本不变,聋子包沟以东,Tb3碎块石出露,分界较明显(图3-3)。

为查明西侧边界地层的具体出露情况,在聋子包沟设计了三个斜孔(图3-4)。其中BZK19号钻孔,孔位方向NE65度,在16.6m处揭露了T,b和Tb的接触带,而在14.4m处能见到镜面和擦痕。

在柏杨坪沟东侧50m左右,夔州大道北侧,可见巴东组二段泥岩挤压迹象,长达二十厘米左右的断距,仔细观察发现,这是由于滑坡滑动引起的。18#水平钻孔更清楚的查明了该处岩层分布情况,在23.5m处揭露了巴东组二段与巴东组三段的接触带,主体为胶结比较密实的粘土夹角砾(图3-7,3-8)。

1.3南侧边界

南侧以长江为界,因后期蓄水,无法调查,据以往调查资料,三马山滑坡的前缘接触面出来反翘,表层为冲积物,下覆基岩是Tb,前缘的三个次级滑坡是由于长江的河流侵蚀作用及后期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系列外在因素,滑坡局部复活而产生的次级滑动。

1.4北侧边界

北侧边界为基岩陡坎,在夔州路北侧,坡度较陡可达70°左右,陡坎上部为Tb2泥灰岩,走向为71°,倾向北西,倾角为19°,下部为Tb紫红色泥岩,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东向,倾角17°~25°(图3-9~图3-12)

2.滑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三马山滑坡的表层是第四系的人工堆积土,其主体部分是巴东组三段碎块石土,滑体的厚度大概在96m到m,从钻孔资料揭露出,自上往下,滑体的物质大概分为四层/p>

第一层:人工堆积土和块石碎石夹土层,不规则的分布于滑坡的表面,厚约40m左右。这些物质主要是灰褐色物质,结构比较松散。

第二层:分布连续的略具层序的块体层,原岩是Tb°含泥质的灰岩,局部存在粉质粘土夹碎石,厚约80m左右,经过扰动后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较破碎,少数钻孔中的岩芯呈现柱状,多数显示是碎块石,结构松散。

第三层:紫红色的粘土夹碎石角砾,局部是紫红色的泥岩的碎块石夹粘土,此处厚2m到30m不等,在上部剪切挤压作用下,该层呈现碎屑状态。

第四层:紫红色粉砂岩与粘土质粉砂岩互层,具层序状,厚约30m左右,岩性比较坚硬,具有完整的结构性。

4、滑带特征

三马山滑坡上的17个竖直孔和3个水平孔,均不同程度的揭露了滑带,滑带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米,在BZK5钻孔中揭露的滑带最厚,为4m左右的粉质粘土夹碎石(见照片3-13),滑带土为含粘质土砾、粉砂、含粘土砾石与粉质粘土,其中砾石多为次圆状、次棱角状。其中粉砾以下颗粒含量一般40%~~50%;角砾以上含量一般为18%~一27%。其影响带范围近10m,m~.85m范围内岩体破碎,呈碎块状(见照片3-14)。

在西侧边界聋子包沟下部,布置的BZK19钻孔,设计孔位方向NE65°,向下倾斜10°,在16.6m处揭示出一明显的Tb”/T:b°接触带,14.4m处有擦痕和镜面,照片3-5和照片3-6),揭露的滑带主要物质为黄色粉质粘土夹角砾物质。

东侧边界,在位于诗城路孙家沟侧加油站的挡墙上缘清晰可见一层黄色粉质粘土夹角砾和碎石,宽约1.1m,产状°Z15~30°,角砾和碎石成份主要为浅灰色泥灰岩及灰岩(见照片3-15、3-16)。

5.滑床结构特征

下伏基岩主要是巴东组二段Tb2紫红色的粉砂质泥岩和Tb灰绿色泥灰岩。巴东组二段主要在堆积体的后缘和两边出露,呈现弱风化到微风化。构造为单斜,总体走向近东西,倾东北,产状°∠23°,往南平缓转为°∠20°。

6、三马山滑坡的形成发展过程

从三马山滑坡的成因机制可知,该滑坡的形成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p>

(1)差异性卸荷回弹-下部剪切蠕滑阶段

长江河谷的深切,在奉节段形成高陡边坡,边坡形成过程中,坡体发生了整体的卸荷回弹变形,从而驱动边坡沿坡脚的缓倾结构面发生回弹错动性质的表生改造,并在坡顶形成拉张应力区,出现后缘拉裂变形。

(2)拉裂缝自上而下扩展阶段

表层改造完成后,坡体处于长期的自重应力作用,沿着三马山的缓倾坡角结构面蠕滑变形,坡体后缘拉裂槽加深扩展,形成了三马山滑坡前缘的蠕滑段和后部的拉裂段。

(3)锁固段产生中部应力集中

随着蠕滑段前移,拉裂段的不断加深,它们之间的有一段相对完整岩体,就构成了三马山滑坡变形的“锁固段”,此时,主要是由锁固段维系着滑坡的稳定性,随着蠕滑段和拉裂段的发展,锁固段的应力也逐渐的积累。

(4)累进性剪切破坏滑坡发生阶段

后缘拉裂缝不断的加深,当达到某一深度时,“锁固段”的应力积累将使这部分岩体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并最终剪断锁固段岩体,从而导致了三马山滑坡的发生。

(5)后期次级破坏阶段

三马山滑坡发生之后,由于长江流水作用及后期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滑坡产生局部复活并产生次级滑坡,从而形成了猴子石滑坡、植物油厂滑坡、老房子滑坡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