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坪古镇话沧桑 [复制链接]

1#

南坪古镇话沧桑

利川作家/刘志尚

利川知名摄影师

杨翠李传书

陈小林

年在全国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上,利川南坪乡被授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南坪乡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南坪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到此旅游,一要遍踏奇山异水,领略“陂湖”风光;二要俯瞰千里稻菽,方知鱼雁所出;三要遍访历代古迹,适才怀古钦英;四要观赏巴韵灯歌,领略巴楚文化。唯身临其境寄居民宿,方才就不虚此行。

(一)

金秋十月,晴天日朗,沿国道登齐岳山顶俯瞰东方,眼前呈现出这样一幅图画,黄灿灿的稻谷有如铺金垫银一般洒遍大地;远处起伏蒙眬的群山与蓝天白云紧紧相连,仿佛是刻意在金色的盆地边沿织起一道凹凸不平的花边;大大小小的山峦,绿竹松林苍翠欲滴,有如散落于盆地的绿珍珠。星罗棋布的湖堰,秋波淼淼天水一色,俨然点缀于田野之间的兰宝石。梅子水河像一条绿丝带,把那绿珍珠、兰宝石穿成一串串长长的项链。

这就是利川首屈一指的粮仓地——南坪,简直就是镶崁在“银利川”桂冠上的一颗明珠。当今的南坪西临齐岳山,东达小青垭,南连汪营镇,北接柏杨坝。地形东北微高,西南略低。长约30公里,平均宽11公里,总面积达平方公里。一般海拔米,呈椭圆形盆地。山峦丘陵和梅子水河数条支流把南坪划分成若干坝子,习惯称之为“四十八岔”。在鄂西素有“恩施金子三坝不及南坪一岔”之说,在武陵山区、大巴山间这样的盆地平原实不多见。

梅子水在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注入长江,又称永谷水、长滩河。民国《云阳县志》载:“永谷水两源,一出湖北利川汪家营,一出其县凉雾山。水行里,经奉节之圆坝子,右纳四十八汊诸水,又10里,至梅子水出口处,地势转渐高狭,两岸土崩壅塞,水滞流缓,停蓄回潴为大陂。郦道元所称‘南浦故县陂湖者也’。陂积益阔,汪然巨浸,故有四十八汊之称。湖中多产嘉鱼,市以为鲊,号南坪鱼。道元谓鲫雁凌芡不異外江。”由此可见今日富庶的南坪鱼米之乡,古时曾是一片水乡泽国的陂湖。郦道元笔下的陂湖不知何时变成南坪大

坝毗连的稻田,梅子水出口处,即平头山之开河口。

地面比河面高出余米,梅子水在此形成地下河,至跌马坎复出地表,伏流米,多年来,每遇大水,梅子水涨洪南坪淹水成灾,当地有民谣:“落雨涨水满槽沟,田地淹没鱼虾游。道路淤塞难行走,庄稼十年九不收。”多少代南坪人望着水患,只能祷求苍天多旱少雨,当地有句口头禅:“天干三年吃饱饭,水淹一年饿死人。”并非南坪人“望人穷”,实在是让水患坑苦了。在清朝、民国官府在南坪设立开河局,组织民众开挖河道,当年虽有成效,来年却因洪水淤沙,水患依旧反复。

年,利川县人民政府大兴水利,将开河口挖深拓宽。年大跃进中,将地下伏滚开挖成明河,对河道截湾取直,进行全面疏通。年,利川水电局投建梅子水二级水电站:年,投建梅子水一级水电站:年,投建梅子水三级水电站。三座水电站充分利用梅子水水能发电,梅子水系综合水利电力开发,至本世纪梅子水兴利除害,南坪人民终于尝到降服水魔大兴水利的甜头。南坪以水稻为主产,实现旱涝保收,成为鄂西著名的水稻主产地,又盛产莲藕、高笋、麻鸭、鳝鱼、泥鳅、鲫鱼等特殊水产,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二)

南坪历史悠久。《华阳国志.巴志》载:“南浦县,郡南三百里。晋初置,主夷。”刘琳校注“南浦故县当在湖北利川。”《利川市志》载“蜀汉建兴八年()置南浦县,晋、宋、齐、梁、陈因之。”其县治城在今大罗坝、老城墙一带。人们总误将改土归流设利川县(),作为利川建县的时间,却不知利川属地最早设县乃是南浦,比三国吴永安三年()置沙渠县(恩施)还早30年。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这儿“地僻恶蛮,不可轻至。”东吴武陵太守孙恢率军侵入南浦,被晋国安蛮护军杨宗击败。杨宗受任武陵太守,驻军南浦,安抚武陵蛮夷,得三县初附民。《方舆胜览》载“后周置亭州,取都亭山为名。”至祯明三年(),隋灭南陈,亭州改为庸州,南浦县治城离开陂湖西迁万县。陂湖之北出现归属四川夔府的重镇柏杨坝,陂湖之南则属湖北清江郡的重镇南坪,皆为历代军家必争之地。

《利川县志.武备志》称:“施州卫诸夷,皆由七药山南坪,出没重夔,劫掠为患。”明清两朝在南坪一带发生过姚黄十三家、支罗土司黄中反叛明朝,夔东十三家、白莲教反清等所谓“贼乱”。改土归流设利川县,南坪作为军事重镇,设巡检署,其公署墙垣,经画规制,视各堡为雄壮、完固。移荆、瞿守备驻札南坪。南坪为都亭汛(乡)后改都亭里。其地北与四川奉节县柏杨坝交界,西至船头寨,辖长坪、上下磁、支罗,及年划归四川省万县的凤仪、红焰墙、许家营、老鸦塘(后更名水口、大村、青龙、石家4乡),与万县龙驹、谋道交界。幸亥革命暴发,南坪乡四邑联合会长余本厚首举义旗,支持恩鹤反正。大革命时期,贺龙率红军二次取道南坪,转战湘鄂川。解放战争时期下川东游击队和齐南支队活跃于齐岳山。年利、云、万、奉四县联防,平息川东江南齐岳山一带的大小土匪武装暴动。

年奉节县柏杨坝划归湖北利川县。年万县谋道、大兴、百胜3乡划归利川县,南坪所辖水口、大村、青龙、石家4乡划归万县,长坪、支罗、上下磁与谋道、大兴、百胜合并为谋道区。南坪、长乐、野茶、营上4乡属汪营区。年南坪与汪营分设人民公社,柏杨坝区马坪、中槽划入南坪公社。

(三)

利川入川官道,人称巴盐古道。南坪为必经之地,青石板官路,东起利川县城,西到万县,北抵奉节、云阳,西南达石柱,连通四川(重庆)4县。南坪集镇商旅往来,人众物阜,得交通之便,人跟时代步伐,事事敢为人先。

年大跃进时,南坪公社掀起“大办交通”的高潮,朱家门(利万公路)至南坪20公里,汪营区委一声令下:“苦战一个星期,修通朱南公路!”沿线干部社员雷厉风行,从朱家门到南坪一路摆开战场,自配黑炸药开山放炮,砍树架桥拱涵洞。社员昼夜不停,轮流上阵,人休息工地不休息,夜间点着灯笼火把,挖土挑石,打夯筑路到天明。7天7夜就把20公里公路修通。县领导实地看后,奖励这条公路工程1万元,用于补助工地食堂社员的伙食费。7天修通20公里公路,就是当今机械化作业也是神话。

南坪人深知“要得富,先修路。”年,国道改线,规划从谋道至小青坪新建33公里公路,缩短利川至万县的里程18公里。

县交通局在营上至谋道之间测设2条线路,一条从营上经南坪集镇翻越齐岳山;另一条从营上经干堰塘翻越齐岳山。经专家审定干堰塘线路,并报省交通厅批准。南坪集镇的干部群众闻讯后,大不服气,公路动工那天,组织劳力到营上,硬要把公路往南坪集镇修。县交通局施工人员劝阻无效,干堰塘的干部闻讯当仁不让,也带着村民上阵,与南坪镇的干群对着干。双方乡村干部各执一端,争得面红耳赤,群众各不相让,破口对骂,一时间剑拔驽张,个个摸拳擦掌,险些械斗。县政府闻讯,副县长叶太俊赶到南坪,召开区乡村组四级干部、党员座谈会,强调服从大局,支持国家建设。分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化干戈为玉锦。国道改线如期峻工,成为长江三峡截流时,川渝地区与江汉平原在长江南岸的重要公路通道。

年,利万高速公路建成,在南坪设公路枢纽——干堰塘互通服务区,连线国道,为南坪、柏杨坝、谋道3乡镇车辆行驶方便提供服务。如今利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利(川)云(阳)公路为骨干,南坪乡实现公路村村通、组组通、农户通,构成公路交通网,让南坪达上时代的快车道。

(四)

陂湖两岸的南坪和柏杨坝同是民歌之乡,巴文化、楚文化在这儿交汇,从而形成了色彩绚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古代的陂湖划船撒网,渔歌互答,荡舟采莲,情歌对唱;驱船征战,鸣金擂鼓,龙舟竞发,歌舞凌人的历史虽然远逝,昔日的陂湖干涸,也变成万顷良田,但“明发耀歌”却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而今演变成花灯,划龙船、玩车车灯、唱小曲等民族民间文艺。年利川县举办民间文艺会演,柏杨坝代表演唱《种瓜调》,经文化干部周绪卿、黄烈威记录整理,加工润色编成《龙船调》,唱响国内外。

年,南坪乡白羊嘴土家族农民、民间歌手王国盛、张顺堂带着民歌《喊喊调》《落魂腔》进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大会,据传还演唱了《龙船调》。

土家人唱灯歌与三巴唱竹枝同出一脉,《利川县志》(同治版)收录有多首利川竹枝词。在南坪茶兴沟一带民间喜唱竹枝小词,年复一年逐渐发展演变成自己独特的地方灯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坪乡民间艺人、土家农民袁绍卿(后为文化干部)是南坪灯歌的传唱人。他保留的传统曲目有《打王永》《十二月》《骂保长》等。年,县文艺宣传队李源道运用袁绍卿演唱的花灯曲调,创作文艺节目《书记三住青松塝》。后经湖北省曲艺团徐国华等协助由李源道、潘顺福改编,定名利川小曲《老杨三住青松塝》。当年5月,李源道等演员赴北京,参加“5.23”延座讲话纪念大会公演,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并录制唱片。被公布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南浦县古城已废千年,但悠久的巴、楚文化却扎根在这儿。还留下屈指可数的文物古迹。西依齐岳山,“南浦雄关”威然屹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令人高山仰止。绿森森的密林给齐岳山增添一道绿色的屏障,号称“楚蜀通瞿”的巴盐古道依然保存着昔日的模样,孤零零地盘桓在山间,失去了昔日熙来攘往的辉煌。齐岳山东麓有清江第二发源地——大鱼泉水洞。

已开发的朝阳洞岩,溶奇观千姿百态,为AAA级旅游景区。南坪镇南的凌云塔为清道光七年()所建,塔高7级,古雅壮丽,六方六角全为麻条石砌成,塔刻楹联“撑天剑气连齐岳;拔地文星映少微”。距塔北米许有“如膏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年,原貌保存依旧。旁有教学楼朗朗书声,窗明似镜,此乃希望工程援助项目,新学校旧书院相得亦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镇北老街,商铺毗连,生意兴隆,饮食百物一应俱全。走完老街便是新建民居,直抵西晋南浦故县治城遗址地——老墙城。南坪古镇与老城墙之间昔日隔有一道高坎子,年以前这道高坎子就是湖北利川与四川奉节两县的边界。

六角塔

《利川市志》载:“俗称老城墙,据传此处古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来往多凭舟楫。四周曾以巨石筑石墙,宽5-7米,高6-7米不等。城墙早毁,当地农民基建深挖时,不时仍能见到潜伏墙基。”老城墙地名至今依然沿用,高坎子早已无影无综。一条连通柏杨坝镇南来北往的公路,高屋门店与南坪老街紧连。不同时代的民居在这里有如五光十色的建筑长廊。

镇东的南堰河象一条护城河,顺着镇子向北流去。成行的岸柳把上游的梅子水装点得岸绿水秀。隔河望去,千顷良田稻鱼共生,沃野万亩菽浪翻滚。跨河近看,满塘荷叶,莲蓬千百,荷花清香透人肺腑。成群的麻鸭嬉戏于荷塘中,浮游在沟溪内,觅食于稻田里。那自成体系的鸭群或立于田坎,或行于小道,或浮于水上,追逐四处逃窜的游鱼细虾,各自“呷!呷!呷!”大声呼叫,与稻田中的蛙鸣毗此互答,浑然一道田园交响曲。稻鸭、稻鱼、稻鳅、稻莲共生的绿色产业,连片的稻田成为观光农业的样版。在大罗、五谷、一把伞等水稻与黄鳝、鳅鱼共生;田坝、黄田村水田养殖小龙虾、大闸蟹;猪蹄坝鲤、鲢、鲫鱼种鱼繁育。田园综合体构成“田渔生态走廊”。

南坪、野茶、营上、长堰塘、塘坊早在清代民国就为古盐道驿站、客店,定期赶场,农副产品交易生意兴隆。而今应运而生的民宿,把乡村旅游与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文物访古相结合,一个康养的新兴产业,在这里应运而生,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年12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